【期刊信息】

Message

刊名: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主办: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
主管:中国科学院
ISSN:1004-8227
CN:42-1320/X
语言:中文
周期:月刊
影响因子:1.747863
被引频次:89666
数据库收录:
中文核心期刊(2017);CA化学文摘(2013);CSCD中国科学引文库(2019-2020);CSSCI中文社科引文索引(2019-2020);EI工程索引(1998);美国剑桥科学文摘(2013);统计源期刊(2018);文摘杂志(201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018);期刊分类:理论经济

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长江流域上的中华文明

来源: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9-2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人类早期原生文明多诞生于大河,四大文明无不如此。在重视传统文化的中国,炎帝、黄帝被视为中国的人文始祖,几乎所有的古典文献都在强调中华文明来源于黄河流域,而南方地区

人类早期原生文明多诞生于大河,四大文明无不如此。在重视传统文化的中国,炎帝、黄帝被视为中国的人文始祖,几乎所有的古典文献都在强调中华文明来源于黄河流域,而南方地区在当时中原人士看来,属于南蛮民族的分布区。

根据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长江流域的文化要早于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是否自古以来就是秦汉史籍中所呈现出来的“滞后”状态呢?由于历史研究主要依赖于历史文献,上古文献多来自于黄河流域,其所记载的内容以黄河流域为主。直到20世纪20年代前后,现代考古学才被正式引入中国,但最先展开工作的也是在北方地区,早期的规模性发掘全部集中于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较早期的发掘直至20世纪30年代中期才有零星发现,最著名的便是施昕更先生主持的杭州郊区良渚镇的良渚文化遗址发掘,但当时仍然认为其属于山东龙山文化的遗址,直至1959年夏鼐先生才正式提出“良渚文化”的命名。20世纪80年代以来,良渚文化有了多次大规模的发掘,发现了巨大的城址、大型的人工祭坛及等级分明、为数众多的墓葬,出土了精美绝伦的玉制祭祀礼器。夏商周时期的祭祀文化在良渚文化中可以找到一些源流。以此为基础,诸多考古学家经过反复研究,认为良渚文化时期已进入文明国家阶段,其时间要比夏代早一千多年。

同样,长江中游地区也有不俗的发现,早在1955年,考古工作者就在湖北天门石河镇发现了石家河文化遗址,其年代距今4600年至4000年,早于传说中的夏代,遗址中发现了城址、祭祀遗址,发掘出青铜块、玉器及不少刻画有类似于文字的符号陶片。有不少学者认为,石家河文化时期长江中游已建立了早期国家。虽然甲骨文是迄今为止公认的最早中国文字,但甲骨文显然属于非常成熟的文字,在其之前应该有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而刻画符号很可能就是汉字的前身。迄今所发现的刻画符号,长江流域的数量明显多于黄河流域,且高度疑似文字的符号也有不少。可以说,早在夏代之前,长江流域已分布有不少疑似国家的政治实体。长江流域的不少文化因素,在后来夏商周时期的北方遗址中都有发现,这至少说明长江流域的文化参与了中原地区的国家建设历程。来自长江流域的部落人群不断向北渗透,并把稻作文化、玉器文化等传播到了黄河流域。后世所说的“逐鹿中原”,很可能符合早期中原文明产生的动力机制。

至于新石器时代的早、中期遗址,长江流域的发现更是早于黄河流域。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新石器早期遗址,年代接近一万年的几乎都分布在南方地区。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之时,中国考古学界就出现了难得的“骚动”。距今7000多年前大规模的水稻遗存,让中国考古学者深信中国是人工裁培水稻的发源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浙江萧山又发现了年代早于河姆渡文化的跨湖桥文化,发现了千余粒栽培稻谷米,并挖掘出距今7500年左右的独木舟。二十一世纪以来,浙江考古人员在浙江中部地区(浦江、东阳、义乌、嵊县等地)发现了一组文化内涵接近的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其年代测定在一万年前,遗址中出现了非常原始的陶器、石磨盘、稻米等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因素,在夹炭陶片中发现了大量稻壳、稻叶,这是长江下游地区所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存。无独有偶,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考古人员就在湖南澧县发掘了彭头山遗址,其年代测定在8000年之前,早于河姆渡文化,发现了稻壳与谷粒,其陶器制作工艺采用最原始的贴塑法。目前为止,长江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发展系列已非常清楚,从一万年前至四千年前,各个时期的遗存都有,而且能够证明其间有着延绵不断的继承关系,其中系列最完整、最发达的便是长江中下游地区。

长江流域现代居民的主流应是世代居住于此地的土著民族后裔

长期以来,中国人都认为自己是炎黄子孙,而炎、黄部落的根据地通常被认定在中原地区。因此绝大多数中国人自觉或不自觉地认定自己的祖先来源于黄河流域,特别是其中的中原地区。全国有很多的家谱、族谱,谈到其早期的祖先来源,都直接或间接地指向了黄河流域(包含淮河流域,历史上黄河曾经长期夺淮入海),甚至南方诸多少数民族也说自己的祖先来自于黄河流域,如广西壮族说自己的祖先来源于山东。这种观念甚至影响到周边地区,如韩国的一些金姓族谱,说其祖先来自于中国河南。百家姓的发源地,一般被锁定在中原地区。虽然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愿意相信族谱、家谱的记载,但族谱、家谱本身就是一定时期的产物,带有一定时期的文化观念。明清时期所见到的典型宗族,通常都拥有族谱、族规、族产(包括祠堂及祭祀田地),但这样的宗族,并不是自古就有的。虽然历史上确实曾经有过规模不等的移民运动,但迄今为止的移民史研究成果,只能证明某一地区某一时期曾经有过一定规模的移民,但无法证明这些移民与后世当地居民之间有着直接的血缘关系(除了少数方言岛之外)。迄今为止,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西晋末年的“永嘉南渡”,其移民人数最多只占当时南方地区户籍人口的六分之一,而此时南方地区相当规模的人口还没有被列入到国家户籍中,可见北方移民人数始终只占有南方人口的一小部分而已。按照这样的逻辑,长江流域的居民,其主体应该是自古以来繁衍、生息于此地的“饭稻羮鱼”居民的后裔。


文章来源:《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网址: http://www.cjlyzyyhj.cn/qikandaodu/2020/0923/381.html


上一篇:“从游大江”特色文化建设与思考
下一篇:走遍长江流域的英国小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