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Message

刊名: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主办: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
主管:中国科学院
ISSN:1004-8227
CN:42-1320/X
语言:中文
周期:月刊
影响因子:1.747863
被引频次:89666
数据库收录:
中文核心期刊(2017);CA化学文摘(2013);CSCD中国科学引文库(2019-2020);CSSCI中文社科引文索引(2019-2020);EI工程索引(1998);美国剑桥科学文摘(2013);统计源期刊(2018);文摘杂志(201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018);期刊分类:理论经济

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面向新型城镇化的长江流域城际客运体系战略

来源: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1-2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0 引言 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明确指出工业化与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两大引擎的同时,再一次强调要注重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加强中西部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引导产业转移

0 引言

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明确指出工业化与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两大引擎的同时,再一次强调要注重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加强中西部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引导产业转移[1],而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更是明确提出要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推进由东向西、由沿海向中西部内地梯度发展。覆盖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省市的长江流域已成为实现产业转移、推进中西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战场。

经济学家艾伯特·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认为,欠发达地区发展道路是一条“不均衡的链条”,应首先选择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部门投资,例如建设社会基础设施,可以带动整个经济发展[2];而美国经济学家W.W.罗斯托更进一步地认为在经济发展的各个时期,交通运输的作用不尽相同,但总是以适宜的形式成为各个时期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表现特征[3]。

在“新四化”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战略背景下,区域交通运输设施的规划建设无疑会对长江流域的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起到关键作用,而在“以人为本”的核心指导思想下,长江流域城市在交通发展战略中应着重提升对人的运输服务,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城际客运结构,构建多层次的城际客运体系,逐步提升对产业转移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推动力,积极应对日益突出的环境保护问题。

1 国内外城际客运体系结构特征

图1 2010年德、日、美三国城际客运体系结构比较Fig.1 Intercity passenger transportation systems in Germany,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2010资料来源:《2013年国际统计年鉴》。

图2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城际客运体系结构演化Fig.2 Evolution of China’s intercity passenger transportation system since the birth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资料来源:《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

一般来说,城际客运体系结构是指各种运输方式完成的旅客运输在整个运输体系中的比重,包括四种主要运输方式:铁路、航空、公路以及水路运输。现阶段发达国家在经历工业化时代之后,已逐步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符合各自社会需求的城际客运体系结构,而中国仍在不断变化之中。

1.1 国外发达国家城际客运体系结构模式

本文采用较具综合性的旅客周转量指标来定量反映城际客运体系结构。从不同运输方式完成的旅客周转量占全方式旅客周转量的比例来看,现阶段国外发达国家城际客运体系结构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类模式(见图1):

1)西欧模式。

德国、英国、法国等西欧传统发达国家,基于其国土面积及人口密度均相对较小、经济高度发达、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国情,形成了相似的城际客运体系结构。以德国为例,公路运输在旅客运输中居主导地位,占比接近80%,航空运输则处于次要地位,铁路运输在国内旅客运输中的相对地位最低,仅为6.4%。

2)日本模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用几十年的时间实现了工业化,但其人口密度相对较大且自然资源匮乏,在这一基础上,其城际客运体系结构中虽然公路运输也居于主导地位,但仍有近1/3的旅客运输通过铁路和航空来完成,尤其铁路运输比例接近20%。

3)美国模式。

美国的城际客运体系结构是一种二元化的“私人汽车+飞机”模式,以私人汽车为主要运输工具的公路运输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航空运输为辅助,而铁路运输的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美国模式可谓独一无二,对资源特别是能源具有很大依赖性。这主要是因为美国国土面积大、人口密度小、经济高度发达且崇尚自由化的生活、出行方式。

1.2 中国城际客运体系结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际客运体系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各种运输方式完成的旅客周转量来看,运价水平高但时效性强的公路和航空运输得到了迅速发展,地位显著上升,客运比例分别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9.2%和0.1%增长到2010年的56%和15%;铁路运输虽然保持了一定的增长,但在客运体系结构中的比例持续降低,从占全方式客运90%的绝对主导地位下降到不足30%,见图2。

60年来中国城际客运体系结构变化趋势与发达国家演变基本一致,究其原因,最主要就在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旅客运输需求特征及需求结构发生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这必然对旅客运输体系产生巨大影响。一方面,旅客对时间价值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重视出行时间的节约;另一方面,旅客作为消费者的支付能力大大提高,在出行中对舒适、快捷的要求必然越来越高。这些都导致旅客在选择运输方式时,越来越倾向于时效性强、舒适度高的运输方式。


文章来源:《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网址: http://www.cjlyzyyhj.cn/qikandaodu/2020/1121/521.html


上一篇:武汉未来6年将投资1266.5亿元 建16条轨道交通
下一篇: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