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Message

刊名: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主办: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
主管:中国科学院
ISSN:1004-8227
CN:42-1320/X
语言:中文
周期:月刊
影响因子:1.747863
被引频次:89666
数据库收录:
中文核心期刊(2017);CA化学文摘(2013);CSCD中国科学引文库(2019-2020);CSSCI中文社科引文索引(2019-2020);EI工程索引(1998);美国剑桥科学文摘(2013);统计源期刊(2018);文摘杂志(201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018);期刊分类:理论经济

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在最危险的地方捕捉人民子弟兵最动人的瞬间

来源: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2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这是一次紧急的报道任务。 2020年7月,长江流域水位高涨,南方多地出现洪涝灾害,危急时刻,人民子弟兵纷纷驰援江西、安徽等地。解放军在的地方,就一定有军事记者的身影。 到九

这是一次紧急的报道任务。

2020年7月,长江流域水位高涨,南方多地出现洪涝灾害,危急时刻,人民子弟兵纷纷驰援江西、安徽等地。解放军在的地方,就一定有军事记者的身影。

到九江去!记者接到抗洪报道任务后,第一时间敲定了此次采访目的地——九江。九江位于赣、鄂、皖、湘四省交界处,历史悠久、水系发达,历来是长江流域的水患之地,1998年长江就曾在此溃堤。没有什么比历史的联结更能凸显九江的重要性,更能彰显人民子弟兵战位的重要性。

7月中旬,新华社解放军分社三名记者组成的采访小分队赶赴汛情严峻的江西省九江市,抵达当晚便急赴抗洪一线,向抗洪部队详细了解灾情,第一时间收集新闻线索,制定发稿计划。在报道形式上,明确每篇稿件都尽可能以图文、视频结合的融媒体形式多维度、多渠道播发。在此,我们愿意分享小分队三人在此次报道中的独特感悟。

一、关注社会焦点、坚守人文情怀

7月23日8点,采访途中,我收到一条前方通讯员发来的消息:7月22日上午,安徽某地突发决口,第72集团军某旅排长冒小驰在转移群众过程中被洪水卷走,陷入昏迷,目前仍在ICU观察。同时发来的还有一条时长9秒的手机拍摄现场视频,记录了排长冒小驰被洪水卷走的过程,真实的画面、“抓住”“救我”等同期声让人揪心。我当时只想尽快了解到更多信息,把这条新闻信息播发出去。

刚收到这条新闻线索时,有人担心这是不是一条负面消息,怕报道出来会产生舆情。我第一时间判断抗洪官兵在一线受伤,绝不是一次事故。无论技术怎样发展,技术手段与产品形态怎样革新,新闻人对社会焦点的关注、对人文情怀的坚守,对社会正能量的传递永远不会变。排长冒小驰被洪水卷走这一新闻信息,既有强烈的现场感,又具有十足的正能量。

抗洪没有万无一失,生命没有万无一失,千钧一发时的一声“抓住”体现了战友情深,危急时刻的一声“救我”表现出人性本能,这些都更加立体地展示了子弟兵形象:在最危险的地方,官兵们最“柔软”的一面,让受众感同身受。况且,更令我深受触动的是,90后,甚至00后的年轻人,在此次抗洪抢险中肩负如此重任,让人心疼,也更加让人崇敬。新闻报道必须注重对人性的挖掘与呈现,英雄不是什么都不怕,有血有肉、可感可知的平民英雄才能给人更强的情感冲击。在报道中,不仅要叙述事情的背景、经过,还要介绍冒小驰的个人情况,让受众看到年轻的人民子弟兵群体的责任与担当。我这样确定了这篇报道的脉络与结构。

在联系采访、写作文字稿的同时,我第一时间通联,将收到的9秒视频剪辑加工,制作成抖音短视频,在新华社抖音平台发布。视频尽管时长短、画面模糊,但真实、完整地记录了排长冒小驰在转移群众过程中被洪水卷走的全过程,“先期曝光”的短视频收到众多网友留言,这些留言后来成了文字内容中最暖心的一部分。在新闻报道中加入网友留言,也能使新闻更接地气,更贴人心,拉近与受众的距离。

7月23日晚,新华社通稿《一声“救我”让人泪奔——陆军第72集团军某部排长冒小驰抗洪抢险遇险记》如期发布。文图、视频相结合的融媒体形式报道也第一时间转发至新华社客户端。这篇报道在客户端发布后不久,浏览量即逾百万。

二、视频要有血有肉,才能以情动人

此次报道,对我个人来说,是一次在一线践行“四力”的过程。7月14日,当得知分社要派记者前往江西、安徽两地进行抗洪报道,我第一时间申请,提议编辑平台前置。这个想法,得到领导大力支持。我有机会与文字记者共同参与采访,并在前方完成了图片与视频拍摄及视频制作的任务。

准确地说,这是作为编辑的我第一次“到现场”参与抗洪报道。之前都是后方指挥,在不了解灾情,不了解现地的状态下,很有可能乱指挥、瞎安排,有时还会因现场信号时好时坏,导致前后方沟通成本较高。所以这次能以编辑和记者的双重身份到抗洪一线去,我很兴奋,也希望自己能察实情、动真情,拍出有深度、有厚度、有温度,更有品质的精品佳作。

在九江采访的十天里,我们小分队三人几乎不眠不休,睡三四个小时是常态。白天采访,晚上发稿。任务分配明晰,大家各司其责。虽是急活,也需慢工。“精雕细刻”,成为我们每个人的自我要求。

■ 上图 新华社解放军分社记者李清华(左一)在九江抗洪一线采访。(作者供图)■ 中图 新华社解放军分社记者高蕊(左一)在九江抗洪一线。(作者供图)■ 下图 新华社解放军分社记者刘芳(左)在九江抗洪一线采访。(作者供图)


文章来源:《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网址: http://www.cjlyzyyhj.cn/qikandaodu/2021/0121/551.html


上一篇:武汉战汛,中国船舶七二二所防汛突击队全力以
下一篇:“父亲,我欠你一声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