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Message

刊名: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主办: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
主管:中国科学院
ISSN:1004-8227
CN:42-1320/X
语言:中文
周期:月刊
影响因子:1.747863
被引频次:89666
数据库收录:
中文核心期刊(2017);CA化学文摘(2013);CSCD中国科学引文库(2019-2020);CSSCI中文社科引文索引(2019-2020);EI工程索引(1998);美国剑桥科学文摘(2013);统计源期刊(2018);文摘杂志(201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018);期刊分类:理论经济

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启万年历史长卷,见源远长江文明——《长江中

来源: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3-1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为了更好传播与展示中华文明发展脉络,将考古发现与公共教育相结合,让长江文明薪火相传,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今年2月特别推出公共考古读物《长江中游的史前

为了更好传播与展示中华文明发展脉络,将考古发现与公共教育相结合,让长江文明薪火相传,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今年2月特别推出公共考古读物《长江中游的史前时代》。

当全新世晚期的亚热带季风吹过长江,文明的曙光在这里升起。文明发生前夜的故事沿着滚滚长江之水,流淌、蔓延于中华大地。从蜗居山洞到向平原迁徙,带着形状各异的石头工具,古猿们走过漫长的进化之路,终于实现“生而为人”的心愿。

从野外采集食物到发展农业生产,从驯化家畜到建造房屋,从聚落群体发展为城邦古城,祖先们倾其一生,不断求索。他们是中华文明最初的创造者,将灿若繁星的新石器文化留给大河两岸。新石器时代并无文字记载,对这段历史的了解全部来自考古发现。文字与书写为文明加速,历史是文明的剧本。在这个古老到可以尽情想象的时空,我们怀着无尽的好奇心,回头看。


(图1-2:石家河文化小陶偶,湖北天门石家河文化遗址。)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有着复杂而多样的地理特征,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们创造出丰富、独特文化面貌,通过持续的分化与整合,历经断层与重生,最终步入文明。长江,亚洲第一大河,冲决巴山群峰,浩荡东行。早在200万年以前,已有古人类在此繁衍生息。


(图3:郧县人出土地,湖北陨县学堂梁子。郝勤建摄影,2006年。郧县人头骨共两件,分别发现于1989年和1990年。郧县人的生物学命名“Homo erectus Yunxianensis”属于直立人,生活在距今约100万年前,是远古人类大家庭的重要成。)


(图4:郧县人2号头骨正面。郧县人的脑容量约为1064毫升,仅有微弱的矢状脊,面部和颅底表现出某些智人特征。)


(图5:郧县人2号头骨侧面素面图,王雪绘)

距今约1万年,中国史前农业萌芽,沿着滚滚长江之水,新石器文化发生并繁荣于大河两岸。三星堆,彭头山、城背溪、河姆渡、大溪、崧泽、屈家岭、良渚、石家河等等。这些以发现地命名的文化类型背后是史前时期不断成熟的农业和手工业体系、日益分化的社会层级,在设施完善的大型古城内外,军权与王权交锋。于持续的扩张与融合中,一些地区率先进入文明阶段。距今约4000年,青铜时代到来,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互动交融,以百川入海之势,形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延续至今。


(图6: 松滋关洲遗址,城背溪文化(距今约8500-7000年)。余乐,拍摄于2015年。城背溪文化是湖北地区最古老的新石器文化,它的直接源头来自湖南澧县彭头山文化(距今约8800—7600年),两种文化类型之间相距约100公里。)


(图7: 陶支座一组,顶径9.8~11.8厘米。底径10~12厘米,高17.3~18.4厘米。湖北秭归柳林溪遗址。柳林溪遗址是城背溪文化的核心地区,其中发现了超过1000个陶支座,大多刻划了密集的纹饰与符号,每件支座从顶部到柱身以纹饰分为四至八等分,多为偶数等分。这些纹饰的复杂、对称程度超乎想象,我们不妨将其假设为一种祭祀使用的“神器”。)


(图8: 巫山大溪文化遗址远景。大溪文化发生在距今约7000-5300年,是新石器时代的繁荣发展期。以长江中游的宜昌和荆州为核心,成长起一支强势的文化类型,影响力从西部的瞿塘峡(东)到 南部的洞庭湖,从北部的荆山和大洪山南麓到东部的武汉。精湛的制陶技艺是这支文化最强的“软实力”,在长达1700年的时间里,影响了湘、 鄂、渝三地。)


(图9:大溪文化遗址分布图,赖伟飞彩绘。)

新石器时代并无文字记载,对其文化面貌的了解全部来自考古发现。比之备受瞩目,以荆楚文化为代表的长江中游青铜文明,我们对该地区新石器文化的了解相对较少。然而,文明的出现是一个非线性、不断进化的过程。长江中游地区是古代文明起源与演进的核心区域之一,新石器时代是文明的孕育期,为文明的发生提供了丰富的精神与物质准备。对长江中游新石器文化的了解,有助于深入文明的内部结构,探索文明发生前夜的精神与物质准备,以此为线索,找到中华文明经久不衰的内在动力,让文化传承因创新而致远。


文章来源:《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网址: http://www.cjlyzyyhj.cn/zonghexinwen/2021/0314/682.html


上一篇:长江源头的传统村落守护者
下一篇:中国神秘建筑霸占长江百年无人敢拆,被称为“